去看书

8. 第8集《八识规矩颂》 (第1/3页)

天才一秒记住【去看书】地址:www.7ks.net
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:

合三离二观尘世,愚者难分识与根。

这是第二个偈颂的后半段,说前五识在了别境界的时候它有两种情况。一种是根、境要和合,就是鼻舌身这三种,这三个识它的根境要和合才能了别。第二种情况是分离,就是眼识跟耳识它了别境界的时候它的根跟境要分离,就是它们两个之间要有空间才能够生了别。这个地方是说明,识的了别有合跟离的差别。

以下第二句话愚者难分识与根,就是除了大乘的佛弟子以外都叫作愚,包括凡夫、外道、声闻。这些人为什么讲愚者呢?因为他很难分别识跟根的差别,很难分别。

这一段,蕅益大师讲到根、识的差别,我们前面大致讲过了,就是五根对境,这个根它是一个生理的器官,眼睛的视神经,耳朵的闻神经,这种神经系统,这种生理状态,跟境界接触的时候,它的确能够取到所缘境的相貌,但是它没有了别性。

讲一个譬喻,就像镜子取到所缘境的相貌,你拿什么东西在镜子前面它就出现什么,但镜子对这个东西它也不会爱也不会憎,对这个东西它完全没有任何了别功能,它没有分别的功能,但是它能够取境,它只有取境而已。这个是说明根的功能是这样子,他没有缘虑的作用。

但是这个识就不同了,我们看这个五识缘境。

五识缘境则有自性分别,任运起贪瞋痴,然犹无有随念、计度两种分别,所以不带名言,不执为外,仍名现量。同时率尔意识亦复如是,直至寻求等流心起,方堕比非二量之中。

这个五识在缘境就跟前面的根不一样了,它有自性分别。什么叫自性分别呢?它任运生起贪瞋痴,它有这个贪瞋痴的活动,就是有爱憎取舍了,这是我爱的,这是我不爱的。

然犹无有随念计度分别,这个前面说过了,前五识的分别它只有自性分别,没有这种粗的随念、计度分别,所以前五识它不带名言,它不能说话。这个是镜子,这个是莲华,前五识它不能讲话的,这个是第六意识才能够带名言,所以它不执为外境。这个时候它的明了性是属于现量,现前明了但是不带名言。

同时率尔意识亦复如是,直至寻求等流心起,方堕比非二量之中。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。这个五俱意识在了别境界,五俱意识就是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,它了别境界有五个次第:

第一个是率尔心,率尔,就是你的前五识跟境界一接触,第一刹那是前五识,或者是眼识去接触种种的色法,或者是耳识听到种种的声音,这个时候第六意识还没有出现,还没有。这个时候你取到这个境界,不带名言,没有名言的分别。

到了寻求,这个时候寻求的时候,第二个是寻求。前面是率尔,寻求的时候,第六意识就出来活动了,所以前五识事实上只有一刹那而已,就过去了。下一刹那就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,它作引导了,这个时候就有随念、计度的分别了,就带名言了,开始安立名言了。

第三是决定。寻求是对这个境界开始分别名言,第三个是决定,这个时候对境界生起决定的理解了,更深刻的理解了。

第四染净。这个时候就引生染污跟清净的心所,或者是善念或者是恶念就生起了,染净心。

第五个是等流。这个是念念相续的增长叫等流。

五俱意识它有五个次第,率尔心、寻求心、决定心、染净心、等流心。前五识在活动的时候它的单独的作用只有第一刹那的率尔,到第二刹那的寻求以后就必须有第六意识的资助。假设第六意识这个时候不出现来资助它,前五识就退失掉了,就只有率尔,然后就退失掉了。所以说,同时率尔意识亦复如是,亦复如是是表示这个率尔意识,这个第六意识在率尔心的时候它也是属于现量,所以说亦复如是。

第六意识要什么时候才落入名言呢?到寻求、等流的时候,这个时候就生起名言,有名言就落入比量、非量。如果他对境界是一种正确的认识就落入比量,如果不正确的认识就落入非量。所以这个意思,根、识不同,因为前五识有了别作用,根没有了别作用。

然此根识之不同之致,唯有秉大乘教,以智观察,乃能分之。若愚法声闻,便难于分别。况凡外乎?

这个根识的差别,只有学习大乘佛法,特别要学习唯识的教法,以唯识的圣教量观察,才能够分别。如果愚法声闻乃至于凡夫外道,就很难去分别识跟根的差别。声闻人都不能分别,何况是凡夫外道呢?

这个根识的分别是很重要的。为什么要把这个根跟识分别出来?因为这牵涉到生死轮回的问题。如果我们今天根、识不能分别,就正如医学界所说的,他说你为什么能够了别呢?因为你有大脑,你的思惟功能是大脑发动的,就糟糕了。你的了别性是由根发动的,换句话说,根有了别的功能,大脑能够思惟。你为什么能看东西呢?你眼睛能看东西。

这样的思想就会有一个问题,就是说,你生命在的时候,你的了别性就在;你死掉以后,你的色身败坏了,你的心识就断灭了,就会形成一种断灭见,就是你的生命不能相续了。因为你的了别性是由你的根发动的,而你这个根会老、会病、会死,当你这个根死亡了,变成一个枯骨,到最后没有的时候,你这个人生命也就消失掉了,这样子就是断灭见。

断灭见的情况,这个时候,如果这个理论成立,我们所谓的皈依三宝,所谓的断恶修善,为来生积集资粮,为来生忏悔业障,都变成没有意义了,所以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。

所以大乘的论师,你看《成唯识论》,他很坚定地提出种种的论证来分别根、识的差别,我们简单讲一下。这个根、识的差别有两个重要的地方,所以我们在判断的时候,根识为什么差别,因为前五识的了别性它很微细,它只有自性分别,所以很容易让你觉得:哦,前五识的了别性是由根发动的,很容易。

这当中的差别,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说。

第一个,根是不能了别的,这个第一点。物质是没有了别性的,这个识是有了别性的,这是第一点。

第二点,这个根他是个异熟果,它只有一期的果报。你是一个人,你死掉以后你这个人的果报就消失掉了。你下辈子生天,得到一个天的果报,天的果报把这个福报享尽了到三恶道做一个猪。所以这个根,眼耳鼻舌身,有可乐、庄严或者不可乐、丑陋的差别,但是这个根只有一期,一期的果报而已,它不能相续。

比如说我今生是人,我今生的身相特别庄严,我舍不得,我希望把我今生的这个臭皮囊带到下生去,不可以。你说我今生色身很健康,我下辈子希望继续用这个色身来生活,不可以。你的根,你生命一变化,你的根就要放弃掉,你要留在这个娑婆世界。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心识去的,不是色身去的。

所以这个根是约着一期的果报来说,但是这个识不同,识是相续的。你现在的想法可以带到你的下辈子去,是的,可以。你今生听闻佛法,栽培的智慧的善根也可以带走。我们讲,万般带不去,只有业随身。什么叫带不去呢?就是带不走你的色身,你的根带不走,但是你内心当中,在佛法当中所熏习的戒定慧是可以带走的,就这点不同。这个识有相续性,这个相续性,心识的相续流动才能够建立三世因果的。

比如说,我过去在上课也讲过,一个双胞胎的出生。这个双胞胎是同一个父精母血的受精卵分裂成两个色身,他们两个根,眼耳鼻舌身是同一个结构,同一个dna。这两个同样的根,为什么两个人个性差那么多?哥哥的个性特别的外向,口才也好,他的弟弟特别的内向,可见得根不能发识。他有他过去生的心识在里面,他只是心识依止根。

比如你看这个玄奘大师传,你看这个祖师传就知道,玄奘大师十三岁通达《摄大乘论》。那个《摄大乘论》,我们不要说十三岁,你现在看看,看不懂。鸠摩罗什大师他十三岁还是十五岁出家的时候,日诵千偈,一天能够背诵一千个偈颂。一个偈颂是四句,四八三十二,三十二个字,他一天能够背三万两千多个字,一部《法华经》,两天背起来。所以古人说,书到今生读已迟。书到今生读已迟,他为什么能够背那么多呢?你说这个人是偶然的,世界上的事不是偶然的。那么为什么他的第六意识,他的心识能够发动这么大的功能,我们就不能有这样的念力?这表示一定要有前生,有前生的串习才有今生各人各人的善根。

比如一个小孩子,我们看这个小孩子刚出生,他不能讲话,但是你从他的动作当中,你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小孩子的心识是有爱憎取舍的。你看他动作,他不能讲话,但是他会喜欢某一个人,不喜欢某一个人,他用哭来表达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新书推荐

好好好,这就是你说的禁欲?! 古代的平淡生活 我靠拍电影火遍全星际 最弱职业?拜托只是你不会用 梦里双修,娘子找来了怎么办? 人在斗罗写日记,比比东疯批了 性感寡妇,在线发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