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看书

10. 第10集《八识规矩颂》 (第1/4页)

天才一秒记住【去看书】地址:www.7ks.net

《八识规矩颂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
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七面。

三性三量通三境,三界轮时易可知。

这一段是讲到第六意识的心王它造业跟了别的情况。它所造的业有善业,也能够造恶业,也能够造无记业。它了别境界,就着它能缘的心来说有三种的量,也就是三种的认识,这三种的认识可能是一种现量的认识,也可能是比量的认识,或者是非量的认识。我们看蕅祖的注解:

若与五识同起,率尔缘现在境,不带名言,不执为外,则属现量。

这个是在一种散乱的阶段,就是第六意识跟前五识同时生起叫五俱意识。五俱意识这个时候率尔缘现在境,这个是在率尔心(率尔是指突然的意思),它攀缘现在的境界,这个时候在第一刹那是不带名言,而且不执着是外境的,这个时候是属于现量。

这件事情它是这样子的,就是说一般我们这个前五识,这个五俱意识去攀缘境界,一般都是前五识跟境界先接触。前五识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,这时候一刹那就过去了,就是在率尔心的时候就过去了,到寻求的时候第六意识就生起。但是第六意识生起的时候,它第一刹那第六意识生起它那个时候还没有落名言,就讲率尔缘现在境,不带名言。

所以说,虽然就整个念头来说它是第二念了,因为前五识是第一念,第六意识才生起,但是就着第六意识本身来说,它还是第一念,所以这个时候第六意识还是不带名言的,这个时候是属于现量。

若入禅定,缘禅定境,亦属现量。

前面的是一种散乱的五俱意识,这个以下是在禅定跟智慧这种独头意识。若入禅定,禅定的时候前五识是不能活动,就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,这个时候攀缘禅定的境界,亦属现量。

比如说阿罗汉他入定,他观察你的前生,他入定以后他看你前生,哦,你前生也是一个出家人,持戒清净,也是修止修观。他看到的虽然是过去的境界,但是因为它是禅定的境界,他看到,这个境界就是显现在前,这个境界很明显地现在他的前面,他能够不落分别,而且得到正确的认识。所以对禅定的人来说,它就是现量。虽然这个境界是过去的,但是以他来说它还是现量。所以禅定的境界都是属于现量。

不过有一个地方要注意,就是假设他入了禅定以后又生起寻伺的分别,比如说外道他入了禅定,或者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他看到这个牛生天了。虽然这个牛离他很远,离他在十万里外,但是他入了定以后这个牛就是显现在前。这个时候他不起虚妄分别的时候是属于现量,但是他开始分别:哦,这个牛能够生天,因为什么生天呢?因为牛的业力使令它生天。好,这个时候属于非量,就是他对定境开始寻伺的时候就落入非量,可能落入非量,也可能会入比量,或者现量。但是他直接攀缘定境那一刹那,那个时候的定境是属于现量。这个地方是要分别的。

若入二空观,或根本智亲证真如,或后得智变相观空,亦皆现量。

假设我们入了二空观,当然这个一定是初地以上的圣人,入我空观、法空观,这个时候是现量。像这个密教有一本论叫《现观庄严论》,解释《大品般若经》,弥勒菩萨造。这个现观,观是观什么呢?是我空观、法空观,但是他那个是属于现量的观,不是我们凡夫的比量。现观庄严,这种观也特别的庄严,功德庄严。圣人入我空观、法空观,这个时候是属于现量。

或根本智亲证真如,也是属于现量。或后得智变相观空,这都是属于现量。当然这都是圣人对这种无为的真如才有现量的智慧。这个是说明第六意识是处在现量有三种的状态。不过我们凡夫在这个现量的情况不多的,都是第一刹那而已,第二刹那就落入比量跟非量。

我们再看第二个;

若见众缘而观于义,不倒不谬,如见烟知火,如见角知牛等,则名比量。

这个比量就是借缘而观于义,假借我们已经知道的因缘而观察未知的义理。虽然这个义理是我们未知,但是这个因缘由这个假借,所以也得到一个不倒不谬的认识,不颠倒也不错谬的认识。

下面举一个例子,说如见烟知火。我们看到山的一边有烟,但是我们没看到火,这个火被山挡住了,但是我们看到这个烟是已知的因缘。从已知的因缘,我们知道一定有火,因为这个烟是由火生起的。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,但是它这个火不现在前,这样子叫比量,它还是正确的。

见角知牛,我们在这个墙角的那一边看到两个牛角,虽然没看到牛的身体,但是我们判断墙的另外一边有牛。就是假借已经知道的这个角这个因缘,我们知道有牛,叫借相推度。这个时候解尽无谬,这个叫比量。

比如我们要知道圣人的内心的境界,圣人他那个诸法实相,他所攀缘的诸法实相是什么境界呢?我们也可以根据龙树菩萨的《中观论》的偈颂: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名为假名,亦名中道义,就是因缘所生法,这包括一切的杂染的因果、清净的因果、生死的法、涅槃的法,这些都不是上帝创造的,都是因缘所生。由集谛的因缘出现了生死的苦谛,由道谛的因缘生起涅槃的灭谛。这些杂染、清净的法都是因缘所生。这些清净的法,它的本质呢?我说即是空。因为因缘生,本性就是空,它是无我、无我所的。

这个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说,这个法的本质它自己不能生起,它要假借因缘。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花瓶,这个花瓶有它的性质,这个性质是它自己不能生起的。你说花瓶自己能够生起花瓶的性质,那这个花瓶是有自性,但事实上不是。这个花瓶的性质要出现,要假借因缘才有,离开了因缘它的性质就不存在了。

你说这个生死流转,到地狱去了,地狱的刀山油锅是怎么生起的呢?它自己不能生起,要假借因缘,要假借罪业的因缘。为什么他能够受用这个寂静涅槃乐呢?涅槃寂静乐也自己不能生起,要假借戒定慧的因缘。

所以既然假借因缘,它的本性就是空,无自性。这个空是这个意思。

这个是一种胜义谛的观察,从胜义谛来说它是无我、无我所的,自性空的。从世俗谛来说,亦名为假名,这个时候要假借名言来安立这些各式各样的名分。这是一个圣人,这是一个凡夫,圣人所受用的是正法的涅槃,凡夫所受用的就是世间的五欲,这就是名言安立了。

亦名为假名,亦名中道义。我们把这个胜义谛跟世俗谛两个把它放在一起,使令它平衡,就是真谛和俗谛糅合起来,这个就是亦名中道义,你就看到诸法的中道了。

自性空,但是它因缘有,如幻有。这如梦如幻的有,这个生死是如梦如幻的有,这流转,做人、做天、做狗,在这个地方流转。那些阿罗汉圣人恒常地受用寂静涅槃乐。这些都是如幻有,这个世俗谛。世俗谛跟一切法毕竟空把它放在一起,这个就是中道思想。

所以我们从这个文字当中也能够对诸法的真相有一个比量的认识,虽然不能亲证,但是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,这个就是比量。若借众缘而观于义,不倒不谬,就是这个意思。这个是讲到比量。

再看这个非量:

若颠倒推求,虚妄计度,不能如理而解,不能如是而知,如无我计我,不净谓净等,又如见杌疑人,见绳疑蛇等,又如翳睹空华,捏观二月等,皆名非量也。

前面的现量跟比量都是对于所缘境一种正确的认识,不管是亲证法体,不管是借相推度,总之都是不倒不谬,都是正确的认识。但是这个非量是颠倒推求、虚妄计度,就是一种颠倒的推求,不能如理而解,不能如是而知。不能够如理,从胜义谛不能如理,从世俗谛也不能如实而知。

举一个例子,如无我计我,不净谓净等。就是我们这个五蕴的身心没有一个自我的主宰。我们这个生命体,有色受想行识,有我们这个色身,有思想,但是这个色心诸法都不是从自己这方面生起的。为什么有这个生命呢?不是我自己会有的,是由因缘而有的,就是无我。我们无我当中就执着有一个恒常住、不变异的我,这个我是不受因缘改变的叫作我,或者不净谓净等等四种颠倒了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新书推荐

好好好,这就是你说的禁欲?! 古代的平淡生活 我靠拍电影火遍全星际 最弱职业?拜托只是你不会用 梦里双修,娘子找来了怎么办? 人在斗罗写日记,比比东疯批了 性感寡妇,在线发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