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看书

第十二章 大刀长矛的大清朝? (第1/3页)

天才一秒记住【去看书】地址:www.7ks.net

实际上与玻璃去除气泡,就是“搅拌”俩字一样。

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,就是把这一时代东西方铸炮时用的泥范,改为铁范,泥与铁的材料相性不同。

再加个空心注水,金属预冷则缩,而不是开裂!

就这两点,就能造出前装炮时代最强的火炮,用到一战还能用。

都是基础材料科学,只不过目前尚没有这种系统性的实验配比基础材料科学!

铁范铸炮工艺就是鸦片战争第二年由中国发明的,又过了三十年欧洲才掌握了这一技术。

由于铜在中国就是货币,造不起全铜炮,从而逼迫中国催生出了这一技术。就是把宋朝铁范制造农具的方法,移植到了铸炮上,谁知道反而最吊,直接淘汰了拿破仑铜炮。

此时的欧洲,18磅舰用重炮,铸一百门合格仅二三十门,这就是《火攻挈要》中记载的“大铳铸十铳能得二,三可用者,可称高手”,废品率七八成。

口径越大的重炮越难造,战列舰32磅的重炮,平均铸100门合格1门,而那1门重炮的造价却是100门的总和。

利玛窦,汤若望与南怀仁,欧洲此时的传教士,最受东方看中的就是铸炮,其次才是星相历法。

可是,实际上最早解决重炮炮膛老炸,废品率太高这个问题的,是明朝叛将与关外清的工匠。

明朝中晚期才接触重型舰炮,开始山寨用的是脆性白口生铁,用这种材料铸一百门一门合格的都没有,一炸全裂。

明朝唯一铸成的一门“神威大将军”炮,威力小于从葡萄人手中购入的18磅红衣大炮,尚不如关外清军第一代山寨红衣大炮“天佑助威大将军”。

明朝威力最大的一门炮“定辽大将军”炮,还是吴三桂捐铸的,而更大威力的炮,是关外清军铸的清版“神威大将军”。

后金与清本来就重视大炮,天聪5年关外的清就利用掠夺的工匠发展出了失蜡法铸钢炮。此时距清军获得红夷大炮,仅1年时间,一年就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铸炮工艺。

加上登莱之乱后孔有德渡海投清,裹挟来的滞留登莱的铸炮工匠,汉人与葡萄牙人都有,又很快改良出了工艺超越欧洲的第三代红衣大炮。

清军在铸炮工艺上,发展出了铁体铜芯法,铸出了口径更大,身管更长,废品率更低的重炮。

尚在关外的清,铸炮工艺就已经超越了欧洲。

在其后的明清松山之战中,洪承畴携八总兵及副将以下官员二百余名,步骑军十三万,马四万匹,举倾国之兵,去解锦州之围。

洪承畴军中,就携带了六门红衣大炮。

这不少了,袁崇焕“宁远大捷”守的宁远,全城也只有十门红衣大炮。

结果,明军与清军在松山遭遇,洪承畴刚把六门红衣大炮架出来,一看对面,清军一溜摆出来五十多门更重型的红衣大炮,更多的火炮还在陆续到位。

一开打,洪承畴被轰的屁滚尿流。

十日之战,明军被杀五万余,数万人浮尸海上,吴三桂那么会跑,都被追杀的只剩个光杆,仅以身免,关外明军全崩,仅剩宁远一座孤城……

满洲八旗是非常重视火炮的,元吉自然更重视。

中国历朝历代,就没有清军这么重视火器的,从八旗到绿营全是火器化部队。

清军就是在康熙年间,火器化达到了顶峰,就是大炮队,鸟枪队轰击,骑兵追击。所谓铳炮齐放,铁骑掩杀。

大刀长矛是电视剧里的玩意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新书推荐

三国风起云扬 慕娇娥 王爷甜宠妻,王妃求放过 枕上香:嫡女在上 伊人雪 穿越之病医侯妃 国策